每日一修-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
收藏本站会员注册
当前位置:首页 >> 传统文化 >> 每日一修

【每日一修】《儒学门径》078 第二卷 第四篇 周子《通书》<7>

来源:
作者:
发表时间:2024-06-11

【每日一修】儒学门径078

第二卷·天人一贯2.4.4

第四篇  周子《通书》<7>

附:朱子《通书解》

圣  第  

【原文】

寂然不动者,诚也。感而遂通者,神也。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,几也。

本然而未发者,实理之体,善应而不测者,实理之用。动静体用之间,介然有顷之际,实理发见之端,而众事吉凶之兆也。

诚精故明,神应故妙,几微故幽。

清明在躬,志气如神,精而明也。不疾而速,不行而至,应而妙也。理虽已萌,事则未著,微而幽也。

诚、神、几,曰圣人。

性焉、安焉,则精明应妙,而有以洞其幽微矣。

【述评】

“至诚如神,故可与几。几者动之微,吉凶之先见者也。一念初萌,鬼神莫知,而己独知之。于是自省自验,至于无一念之不诚,则忠信为主,而德日进矣。”(《周易卦解·乾·文言》)

【编者注】

① 史幼波:圣第四——圣人的神妙之处(本文出自《新儒学的开山之作:史幼波《周子通书》《太极图说》讲记》,有删改)

第四章很短,讲如何是圣人境界,同时也是对前几章的一个小结。我们来看原文:“寂然不动者,诚也;感而遂通者,神也。”实际上,这一句仍然是对《易经》思想的发挥。《系辞》里讲了嘛:“易无思也,无为也,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”。

周敦颐早年参禅的时候,寿涯和尚曾赠他一首《先天地偈》曰:“有物先天地,无形本寂寥。能为万象主,不逐四时凋。”这个偈子的核心精神,说的也是这个,就是“寂然不动者,诚也”。我们学习传统文化,要时刻注意从体、相、用三个不同的角度来找感觉,来领会每一个词汇的意义。

上一章最后我们明确地提出“诚”为圣贤之体,“神”为圣贤之用。圣贤之体就是“诚无为”,圣贤之用就是“发微不可见、充周不可穷”的这个“神”。既然“感而遂通者,神也”,那么,真的有一个“神”在那里感通吗?其实,“神”就是我们的精神,就是我们的心,除此之外,哪里去找一个能主宰一切、创造一切的神呢?我们的精神之体,就像一面干干净净的镜子,物来则应,物去不留。本来“诚”是无为的,我们的心本来也是空净的,但是外来事物出现了,我们的心就与它发生了感应,来了就自然应对,去了就任它去,也不挽留它,让自己的精神时时恢复到“诚无为”的状态。

“动而未形、有无之间者,几也。”这是在对第三章作出更进一步的阐释。“动而未形”,就是快要动了,但还没有显现出来,处于有无之间。胥老师(胥孔林,1968年生,杨氏太极拳第六代授业传人)以前讲太极拳的时候说过,我们一定要找到阴阳之间的那条线,“有”是阳的一面,“无”是阴的一面。我们随时要找到先机,体会这种生机,并抓住这个时机。

“诚精故明,神应故妙,几微故幽”。注意,这几句话非常精妙!我们很多对圣贤之道有怀疑的人,可以从这十二个字中找到答案。

“诚精故明”,我们要反复问自己:我们是不是真的找到了“诚”的感觉?我们心里感觉到的这个“诚”,是不是到了“精”的地步?只有达到诚而又诚、精湛深邃的修养功夫,才会“故明”。

“神应故妙”,天地万物,当它们发生变化的时候,我们往往很惊奇,自以为了解的东西、了解的人,为什么一下子就变了呢?为什么就捉摸不透了呢?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,都有自以为是的看法。只有我们参透了诚的本质,做到诚而又诚,让自己的精神时刻恢复到“诚”的状态,才能巧妙的应对各类变化。

“几微故幽”,我们对“几”的体会,要越细腻越好,越精微越好,要达到“幽”的程度。幽,就是暗,也就接近于“空”、“无”的状态了。我们对当下这一念之诚的体会,一定要在精微深细处下功夫,才会产生妙用。

下面一句就是打总结了:“诚、神、几,曰圣人。”诚,要至诚,要精诚;神,要变化莫测,要妙用无穷;几,要深细精微,精微又精微,以至于达到“空”、“无”的临界。如果我们完全做到了“诚”、“神”、“几”,那么我们就可以成为圣人,成为人世间真正了不起的人。

作者简介:秦汝齐(1910~2004),字敬修,甘肃崇信人。早年立志文化救国,师从举人牛兆濂、理学家孙迺琨、举人张绍价等大儒修行儒学,造诣浑厚,被誉为同门巨擘。《三原书院人物》列为“一代名士”。行医故乡、教医甘肃中医学校、兰州医学院,列为当地名老中医,甘肃中医世家。专著《周易卦解》《小学通俗解义》《儒学门径》《新编中医儿科学》《杂证脉证并治》《脉诊握要》,被称为传世之书 。已出版者,均被首都图书馆、各省市及大学图书馆收藏。所著《人为万物之灵说》,堪称警世名说。

编审发布:秦荣光


264